在西太平洋海域,“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离开“向阳红09”科学考察船准备进入水中,进行中国大洋38航次最后一潜(2017年6月13日摄)。 新华社记者刘诗平摄
新华社北京10月8日电 题:“第一动力”的时代交响——中国科技创新实现历史性重大变化
新华社记者陈芳、董瑞丰、胡喆
从一曲“东方红”到“天宫”游太空,从国产航母下水到“蛟龙”深海探秘,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中国科技创新整体能力持续跃升。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既不盲目自信、也不妄自菲薄,中国科技创新正迎来历史性跨越,神州大地回荡着“第一动力”的时代交响。
被誉为“中国电子第一街”的深圳华强北商圈(9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毛思倩摄
40年只争朝夕:中国科技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
一条街折射40年变迁。
从中国电子“第一街”到世界创客“点子库”,深圳华强北的全球最大硬件孵化器“HAX”使中国的硬件创新对接美国硅谷,助力全球上百个创业项目。
一个“村”浓缩历史印记。
第一个国家级高新区、全国第一个自主创新示范区,北京中关村紧跟技术革命浪潮,目前已拥有300多家上市公司、2万余家高新技术企业、一大批独角兽企业。
1978到2018,40年弹指一挥。
空间科学、人工智能、四代核电、量子通信……近年来,中国科技创新格局发生了历史性转变,越来越多的中国研究正挺进“无人区”。
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创业大街(2017年7月19日摄)。 新华社记者鞠焕宗摄
一?;页景偻蚍种坏闹亓渴嵌嗌??中国科研团队在山洞里的实验室中,解析着牛顿万有引力的奥秘。中国科学院院士罗俊和研究团队近期有关引力常数“G”的精确测量研究成果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自然》评价认为,这项实验可谓“精确测量领域卓越工艺的典范”。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罗俊就在华中科技大学的喻家山人防山洞里筹建引力实验中心。由于常年在山洞,他甚至出现半边脸的白癜风,几乎每个月都要感冒发烧。但经过“30多年如一日”的坚持,他们的科研成果最终实现了对国际一流的赶超。
40年风雨兼程,中国科技事业密集发力、加速跨越。2017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支出达1.76万亿元;科技进步贡献率升至57.5%;国家创新能力排名升至第17位……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科技实力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
“我们现在有了若干大国重器,还要有更多大国精器?!闭铰钥蒲Ъ?、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说,“这就如同肌肉强壮了、骨骼壮大了,但心脏和脑子还要跟上??蒲腥嗽币樽际澜缈萍记把?,只争朝夕?!?/p>
罗俊院士(右)在华中科技大学引力实验中心与科研人员交流实验情况(3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熊琦摄
你追我赶:科技创新动力永不停歇
一个国家的创新发展道路是漫长的,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
当前,我国科技领域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短板依然突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顶尖人才和团队还比较缺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撰文指出:“我国拥有全球门类最齐全的产业体系和配套网络,其中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但许多产品仍处在价值链的中低端,部分关键技术环节仍然受制于人?!?/p>
如何评价我们创新走过的历程?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潘教峰认为,仅仅与过去的自己相比,会将科技的进步看成一路高歌;只与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相比,会把创新“卡脖子”面临的问题视为灭顶之灾。
中国要发展,最终要靠自己。
从世界工厂到世界级创新平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中国科技创新的“第一动力”永不停歇。
制度优势是根本保障——
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三部曲”,创新不断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从增加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到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全面深化科技改革蹄疾步稳。
一列京津城际列车驶出北京南站(2018年8月1日摄)。 新华社记者罗晓光摄
改革开放是强大引擎——
2017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为1.75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二。持续、高强度的研发投入能力,是未来我国科技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基础,而这源自改革开放40年的积累。
人才集聚成关键支撑——
千秋基业,人才为先。我国有9亿多劳动力,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具有专业技能,每年大中专毕业生1300多万人,这是我国最为重要的创新资源和发展优势?!耙掖葱隆北洹拔乙葱隆?,越来越成为全民族的一种自觉。
广阔市场成创新温床——
全国高速铁路里程已经占全球总里程60%以上;可再生能源的装机量、发电量居世界第一;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和保有量均占全世界50%以上;5G新型网络架构等技术纳入国际标准……科技不仅让生活更美好,更主动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
我国第二艘航母完成首次海上试验任务,返抵大连造船厂码头(5月18日摄)。 新华社发
迈过科技创新“关键坎”:奏响“第一动力”的时代交响
当前,我国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按照党的十九大部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作用。
——攻关关键核心技术?!肮び破涫?,必先利其器?!鼻寤笱Ц毙3?、国际著名实验物理学家薛其坤院士认为,想在科学原创上发现别人看不到、发现不了的东西,肯定你的眼睛要更亮,你使用的仪器工具分辨率、灵敏度要更高。
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的浙江中控太阳能技术有限公司光热发电项目一角(9月3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张宏祥摄
——增强科技创新供给。为破解科研成果大量“睡大觉”、成果转化“两头难”,国家接连出台鼓励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现知识价值的政策,通过大力构建开放共享的创新能力支撑体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作用。
——完善科技体制改革。我国科技界“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项目多、帽子多、牌子多”等问题正在逐步解决??车舨缓侠淼姆蔽溺冉诤统鹿婢烧?,树立良好科研生态,中国正在加速建立服务于人的创造性活动的科研管理机制。
“我们在创新发展征程上汇聚起磅礴力量,迈过科技创新的‘关键坎’,定能够书写决胜未来的新奇迹?!敝泄蒲г涸撼ぐ状豪袼?。
在广西柳州的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员工对准备下线的新能源汽车进行检测(1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张爱林摄
工作人员介绍基于5G网络下的车联网前景(2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熊琦摄